高中改革方案对高中生的影响
今天新航学成就跟大家聊一聊高中改革和高考改革对高中生会产生哪些影响。
2022年底前,高中将迎来哪些变化?
一、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二、开齐开足这些课程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三、不修满学分不颁发毕业证
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四、推进选课走班
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五、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六、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八、规范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合格性考试按照省级要求由地市统一组织实施;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确定具体组织实施方式。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九、深化考试命题改革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加快题库建设,建立命题评估制度,提高命题质量。
《意见》发布后高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如此感慨,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那么,整个基础教育将会面临怎样的变革?总结了下面几点:
一、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今后将无考试大纲
“以后的高考、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明显降低中考、高考的考试难度。”通过高考的强势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改变目前全国上下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将不再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宽广、体系越健全而不是越艰深,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
二、改变“一考定终身”
高考科目采用“3+3”或“3+1+2”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新高考改革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改变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来看看:2020全国1卷高考作文,2020年高考浙江作文题……
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积累是很难完成的。“此外,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查。”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在此之前,数学卷子上的字可能只有两千多字,以后题目的字数可能会有五千之多。如果阅读水平没有过关,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对做题速度一定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有考生根本就做不完题目。2020年高考的二卷数学,就赤裸裸的登上了微博热搜。
而这一切将全部体现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四、“高考指挥棒”将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1)分类考试,不再只用分数选人
未来的高考不再全部以分数作为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新高考方案中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意味着,孩子们将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喜欢那个方向,适合哪个方向,未来可以做什么,想做哪些方面就都可以去匹配到对应的高等教育。
(2)学校要注重培养兴趣、特长
今年开始,高考录取将完全改变旧有的录取模式。三本院校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部分省份开始按照专业录取,改变一直持续至今的按照批次录取的方式。如早在2017年,先行试点新高考的浙江省,每个学生将可填报80个专业。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每个考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的方向。北京及上海2020高考就采取这样的录取方式。即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给孩子选择到更好更适合的专业。确保孩子可以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兴趣、爱好、特长的建立必不可少。而这些,应该成为培养这些的起点。
五、中国教育体制“迫不及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当时中国各方面人才曾极度匮乏。因此中国教育这40年来亟需“复制”大量人才,这种人才复制的教育培养机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随着自然资源消耗持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深重、GDP迅速回落,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从产出概率来讲远胜我们,应试教育是封闭的教育。封闭的教育难以造就开放的环境从而产生大量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的大变革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了,也时不我待!
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国诚信体系的重建
很多发达国家的孩子学的课本比我们容易,课后玩的时间也比我们多。许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类似我国高考的选拔机制。但并没耽误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获得世界级科技奖的人数远比我们多。这从一个侧面更印证了应试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过,当一个制度很公平、看似机会相等的时候,即便它千疮百孔也很难让人舍弃。“因此,在我们目前缺乏诚信体系的情况下,搞真正的全面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国家诚信体系的建立。”在没有完全搞出这些机制前,中国的全面素质教育走向是很独特的。没有照抄照搬任何国家,是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以避免出现不可控的的不公平。中国搞素质教育是急需,诚信体系建立是渐进,虽有矛盾,但毕竟是大方向。需要我们真的转向了!
改革之后如何应对新高考?
一、学生的新挑战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给了学生们四条通道: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和“三位一体”(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在这个新变革里又有这么几个新特点。比如,语文、数学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数学不分文理;外语社会化考试,可考两次。另外,一个合格的高中生还必须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自选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样一来,对学生来说,选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去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由过去的被动适应开始变为学生的适度自主,因此学校要给孩子“私人定制”,让“小鬼当家”。
二、教师的新挑战
教师面临角色挑战,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按照以往的制度安排,教师是学科本位,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往往有统一安排。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发了悄悄的变化,就是让学生选老师。这反过来催生了一种新的变革现象,那就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站得住脚,还必须有一种厚重的人格魅力,同时要能胜任多角色担当:既要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
三、家长的新挑战
家长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网友们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