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1+2模式:化学或成弃考首选!
八省市改革方案与第一、二批新高考改革省市相比,变化最大就是将试行“3+1+2”的选科模式,明显区别于“3+3”模式。
“3+1+2”中的“3”指语数外3门课,所有学生必考;“1”指学生必须从物理、历史两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2”指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
此外,各省市方案提出,物理或历史将以原始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满分100分;另外2门再选科目,以等级赋分转换后的等级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选科方式的变化以及计分方式的变化,引发了大家对“3+1+2”科学性的讨论,以及对新高考改革方向的质疑。
争议最多的集中以下两点:
“3+1+2”是否会造成文理分科?
“3+1+2”要求学生必选物理或历史,同时将其作为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会有两个录取分数线,造成实际意义上的文理分科。
同时,根据8个省市改革方案,高校将按照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列计划、分开投档、分开录取,高校需按文理分科确定招生计划进行录取。
“3+1+2”意味着学生不能同时选考历史物理,而物理和历史各自在科学和人文领域中具有独特价值,因此,二者不能同选标志着“文理不分科”大打折扣。
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杨娟对“3+1+2”模式的“文理不分科”倾向并不欣赏。她以英国为例,英国从初中起,就会教学生做生涯规划,高中阶段,学生要从近20门课程中做选择,“远比我们六门课要多。所以他们高中时已经想好大学要学什么专业了,学习目标、学习动力都比较强。”
弃考物理是否会转化为弃考化学?
学生弃考物理一直以来饱受诟病。浙江先行的高考改革,7选3一共有35种选修方案,选物理的考生只有不到30%。可以说,要不是因为部分院校对物理有要求,估计连两成都危险。上海在实行6选3选科后,理论上每门选修科都应该有50%的选修人数,但是实际物理的选修人数也只有不足30%,远远低于理论值。
那么,“3+1+2”模式将物理作为首选科目,无疑保护固定了物理,克服了3+3方案的弊端。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理化三门学科,数学复杂、物理难、化学繁。这也是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的三门学科。数学是没有办法,必须得学。所以,当无法回避物理后,化学自然会成为弃考的首选,理由则与原来的弃考物理一样。有网友用段子道出了许多人的担忧——高考3+1+2方案拯救了物理,却顺手把化学埋了……
“如果在这4个学科里看,毫无疑问,区分度最大的就是化学。”刘文江院长也认为,如果学生追求等级赋分,那么普通中学的学生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会成为赋分的分母,这样他们就会谨慎地去选科,未来化学被弃考的概率可能会增大。
有江苏教育界人士从“3+1+2”模式的赋分机制和马太效应角度分析了学生将弃选化学的必然性。摘录如下:
因为不分文理科,存在着不同学科选修人数不同,按照21年的高考规则,物理和历史按照100分总分的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而其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则按照赋分计入总分,满分也是100分。赋分的好处是可以平衡选修不同学科考试难度不同带来的总分差异。这个可以看出来,如果一门选修学科有5万人考,高考出来的原始考分你排第7500名的话,理论上,哪怕你只考了70分,最后给你的赋分也应该在85左右。
我们来结合赋分表和赋分公式来看看是怎么算分的。
赋分比例表:
赋分计算公式:
其中: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 表示原始分;T 表示转换分。最终得分四舍五入。
举例说明:假设王同学地理学科原始分为 78 分,排在全省选修地理学科的前26%,这个比例处于等级B的区间,假设按比例等级B的区间最高一名原始成绩为83分,最低分为69分。该学科 B 等级的原始分分布区间为 82~61,那么可以算出该同学地理学科的转换分为:T=80。
理论上这是很棒的设计方案。但从前一轮江苏高考选修3+2来看,牛校的牛班选物化,其他的是物生和物地。当然,物化班的大部分学生去学物生或者物地问题也不大。但是这样的选择在这一轮改革里就有问题了。首先,为了平衡各学科的命题难易程度,教育部选择了在第三轮改革的省份选修科目上推行赋分制。这个规则其实挺好的,可以平衡各门科目试卷难度不同带来的总分差。
但是问题出现了。假设化学都是牛娃来选,那么会有一个问题。
情况一:假设只有三万牛娃选了化学,那么,假设这三万牛娃高考化学都考得不错,最高的考了98分最少的那个考了80分。按照上面赋分规则,考了98分的那个考生成绩赋分为100分计入高考总分,而考了80分的那个考生,他的成绩只能赋分为30分计入高考总分。这个结局,那名考80分结果被赋分30分的牛娃是不能接受的。最终化学优秀、但是不是最顶尖的考生必然逐渐放弃了选考化学。
情况二:假设情况很理想,不但有三万牛娃,还有三万化学学得还不错的娃,以及三万化学学得一般但是又不想选其他学科的娃,共九万人选了化学。按照化学赋分的规则,三万学得一般的娃觉得自己是垫底的,他们会首先放弃化学去选其他学科。这时候,本来在中间层的学得还不错的娃,就成了垫底的了,他们会怎么办?权衡风险,他们最终会放弃化学。最后剩下的三万牛娃,又变成了上面的情况一了。
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最后,结果是大家都不选化学了。毕竟不选物理就基本没法报工科,而不学化学,被限制报考的专业要少很多,大概只占到总专业组的5%。
以上担忧的问题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应对,以免真实地发生呢?有家长说:干脆家长也都去报名高考,选修化学,作为选化学的基数。这样的话,选化学的一家三口都来报名高考选化学,每家都来报考,可以保证参考的孩子们都在前35%,这样即使最低分也能得到大70多分。当然,这些只是玩笑话而已。
另外,据称已经有省份对选修科目人数远低于合理比例的学科进行赋分托底,保证最低不低于多少分。算是一种合理的应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