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改新动向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
王登峰介绍,传统的学校体育只是蹦蹦跳跳,单纯活动身体的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勤练,就是要组织经常性、常规性的体育训练,要布置体育作业。课堂上教会的运动技能要进行常规化的训练,特别是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课一样,体育课上教会了健康知识,教会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了专项运动技能,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语文要布置作业,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
9月24日,在和央视《新闻1+1》白岩松对话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作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教育部推出的学生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应该是两个小时,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所以从体育课作业来讲,最直接的一个内容就是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去从事户外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过去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身体运动、保持健康,并不注重教会孩子运动技能,但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学校体育应该教会学生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专项的运动技能。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教过之后,需要有课后的练习,才能够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真正熟练。
业内人士分析,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所释放的教改信号,该文件不仅事关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且对未来大中小学体育人才的贯通培养打开一条全新的通道。今后,以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重要载体的人才成长链条将在招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该文件涉及两大关键词,三项改革,目标是实现两大价值。
其中,两个关键词包括:一是融合,就是体育和教育的融合。二是发展,就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三项改革是核心,具体包括:
第一项改革,把体育传统项目校和体育特色校合并为“体育传统特色校”。合并后,不管是田径、体操、游泳、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冠名的项目技能。将来学校体育课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第二项改革,文件特别强调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为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打通通道。二是在学校里设立教练员岗位。下一步学生要经常化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是跑步、做操,还要训练专项运动项目,使勤练变为现实。
第三项最重要改革,是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两个部门原来赛事要统一起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在竞赛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后备人才,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共同组织起来进行训练、比赛。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构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通道,构成常赛结果。
据介绍,三项改革推动实现两大价值:一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将这个目标细化为学校体育改革,瞄准教会、勤练、常赛模式推进,文件在这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路线图。通过体教融合,把教育和体育相关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同时需要转变观念。二是文件凸显了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价值。不管是教会,还是勤练,特别是常赛,形成在最广泛基础上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通道,也就是国民教育通道,为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提供最广泛基础。